原创

看完《万历十五年》给我的启示和改变

《万历十五年》通过描述明朝万历十五年(1587年)发生的一些事件及相关人物,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、政治、经济和文化的状态。书中的人物如张居正、申时行、海瑞、戚继光、李贽等,都代表了明朝不同层面的典型。通过他们的故事,作者试图揭示出中国传统社会在面对变革时的复杂性和矛盾性。

1.保护落后经济

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,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,以增益全国财富,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,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。

明朝的施政方针重视均衡,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。通过保护落后的经济,政府试图维持各地区和各阶层之间的均衡,防止出现过大的经济和社会差距,从而保障王朝的安全和稳定。
明朝在对外政策上也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态度,限制对外贸易和对外扩张,以保持内部的稳定。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部威胁,但也限制了明朝经济的多样化和开放性,削弱了对外来冲击的应对能力。

2.道德代替法治

中国两千年来,以道德代替法制,至明代而极,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。

明朝是一个高度崇尚儒家思想的朝代,儒家思想主张“仁义礼智信”,强调道德教化和伦理纲常。皇帝和官员普遍以儒家伦理作为治理国家和处理事务的准则。
尽管明朝也有法律体系,但法律的实施往往不够严格,且在实际操作中常常被伦理道德所替代。例如,在处理案件时,官员常常依据伦理道德来做出判断,而不是严格依照法律条文。

3.文武官地位

本朝从洪武开始,就具有这重文轻武的趋向。大约经过了一百年,文官集团进入了成熟的阶段,他们的社会地位上升到历史上的最高点;换句话说,也就是武官的社会地位下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。
多数的武官不通文墨,缺乏政治意识,他们属于纯技术人员。


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出身行伍,但在建立明朝后,为了防止武将的权力过大,导致对皇权的威胁,他实行了重文轻武的政策。朱元璋废除丞相制,设立内阁,强调文官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地位,同时限制武官的权力。

4.人性

申时行没有忽略文官的双重性格:即虽称公仆,实系主人;有阳则有阴。
他明白了别人也和他一样,一身而具有“阴”、“阳”的两重性。有“阳”则有“阴”,既有道德伦理,就有私心贪欲。

中国传统的阴阳理论认为,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相对立的两个方面,阳代表积极、光明、进取的一面,阴代表消极、黑暗、保守的一面。人性也是如此,既有善良、仁爱的一面,也有自私、贪婪的一面。

正文到此结束